新闻动态
国网能源研究院王旭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当前,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统筹推进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国正大力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电力系统结构和特性发生深刻变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处于转型加速期。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三年有余,进展如何?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进步?针对以上问题,中能传媒记者对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旭斌进行了专访。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电源形态、电网形态、负荷形态和储能形态均出现深刻变化,源网荷储多要素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供应体系、多形态电网协同发展、多样化负荷柔性互动、多类型储能优化布局以及多场景数智赋能赋效等发展趋势。”王旭斌表示。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合计达到12.1亿千瓦,提前六年多实现2030年规划目标。王旭斌分析称,从电源侧看,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正在形成,新能源开发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逐渐成为发电装机主体,煤电逐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他预测,预计2030年全国电源装机容量超过50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超过28亿千瓦。
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需要电网输配和其他电源、储能的协同支撑。目前,我国新型电网加速建设,跨省区输电规模持续扩大,区域主网架进一步加强,配电网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分布式电网、微电网快速发展,电网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网呈现多形态协同发展态势。”王旭斌进一步解释,城市配电网以大电网为主导,以柔性互动为关键,大量柔性负荷灵活互动。农村配电网以分布式资源合理利用、经济高效配置、电力安全供应为目标,源网荷储聚合管控,与大电网互联互通。同时,具有自平衡、自安全、小微化、绿色化、数智化、共享化(“两自四化”)特征的自治型微电网等也是电网形态的有效补充。
受新能源消纳需求刺激、技术发展以及政策支撑影响,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突飞猛进。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
王旭斌表示,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工商业储能日均运行小时数相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1.69、1.81、3.49小时。储能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预计2030年全国新型储能需求至少超过1.5亿千瓦。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1%,其中,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用电量快速增长,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持续上升。“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负荷特性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产销一体型转变,多样化负荷柔性互动能力提升。”王旭斌称。
在双碳目标、人工智能等因素推动下,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三样”、数据中心、绿电制氢等高耗电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终端电气化水平逐步提升,加之气候气温对电力需求增长产生持续影响,王旭斌预测,未来电力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超13万亿千瓦时。